碳纖維拉擠生產線中碳纖維是目前適合賽車的材料,否則的話,那么多 F1 車隊,又不缺錢,又不缺人,早就用上更好的新材料了。與傳統的金屬材料相比,碳纖維的強度、剛度和抗沖擊性能總體來說都有優勢,尤其是單位重量的各項性能明顯優于金屬材料。而回顧 F1 歷史,我們也能明顯的看到,相比于過去的金屬材料賽車,碳纖維賽車在成績和安全性能兩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優越性。
就比如說 2014 年銀石賽道萊科寧的事故,當時萊科寧的法拉利賽車在失控之后Z終一頭撞向護墻,以大約 240 公里的時速筆直的撞到護墻上,碰撞瞬間的沖擊高達 47g,隨后賽車被彈回賽道,在賽道上轉著圈穿過密集的 F1 賽車車流,然后撞到了對面的護欄上,在這期間還擊中了馬薩的賽車。這樣的撞擊之后,萊科寧只是輕微擦傷了腳踝和膝蓋,自己能爬出賽車。如果這樣的安全性能都不能說服你,那你可以想一下,如果這是一輛關門聲音比較厚實的神車,這樣的碰撞結果會怎樣?
F1 賽車的設計,或者說所有性能車的設計,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工程問題,通俗地說就是「戴著鐐銬跳舞」。要更快的車,可以,但是可能不安全;要更安全的車,可以,但是可能不快。所謂的工程設計,就是在這之中找到一個Z佳的平衡點。簡單說,就是在滿足Z低的安全要求的前提下,盡量取得Z高的賽車性能。而就工程材料而言,這個Z佳的平衡點目前來看就是碳纖維。
那怎么辦呢?怎么才能提高賽車在事故中的安全性能呢?一方面,工程師會適當的放大碳纖維構件的厚度等等,事實上,現在的碳纖維賽車的自重都是低于 FIA 的Z低要求的,比賽前 F1 賽車都會在車內放置鎢塊作為壓艙重物來滿足這一要求。另一方面,工程師也會改進碳纖維賽車的設計,來盡量提高整車的抗沖擊性能,從而保護車手的安全。
比如說,今天的 F1 賽車的底盤和車身,并不是簡單的單層碳纖維,而是一個三明治結構,上下兩層碳纖維材料,中間是鋁合金或者其它纖維復合材料制成的蜂窩狀結構。上下表面的碳纖維一般是多層碳纖維復合在一起,每一層就是我們上面說多方向交叉的時候提到的那種碳纖維布料。通過改變中間蜂窩的高度就可以調節整個系統的剛度。而這些蜂窩因為是六邊形中空結構,事實上本身的重量是很輕的。本田車隊的測試表明,跟沒有中間蜂窩狀鋁合金的單純碳纖維相比,加入了厚度為 3 倍碳纖維厚度的鋁合金蜂窩之后,重量增加了百分之六,但是剛度變為了原來的 37 倍。同時,在事故發生的時候,這些鋁合金蜂窩的變形和斷裂可以吸收很多撞擊能量。就好比密密麻麻放了很多易拉罐,你得先把這些易拉罐踩扁了才能接觸到內層的碳纖維。
再比如說,今天的 F1 賽車設計中常見的安全艙 suvival cell 的概念。簡單說,車手座艙必須是一個安全艙,不能發生斷裂,不能發生大幅變形,也不能被任何碎片刺穿。美軍 A-10 攻擊機之所以有令人咂舌的戰場生存能力,原因之一就是它的飛行員座艙被戲稱為「鈦合金浴缸」,飛行員被鈦合金裝甲嚴嚴實實的包裹在中間,一般的小口徑高炮根本無法擊穿。而 F1 賽車同樣也是如此,在三明治碳纖維的基礎之上,還會加裝 Zylon 裝甲。Zylon 也是一種纖維復合材料,強度遠遠高于碳纖維,跟凱芙拉一樣被應用在防彈領域,所以好鋼用在刀刃上,專門用來保護車手。同時安全艙周圍還會用 Nomex 防火纖維填充蜂窩夾層,起到阻燃的作用。下圖的例子就是安裝在印地賽車座艙側面的 Zylon 裝甲,F1 賽車也是類似的設計。
還比如說,今天的 F1 的技術競爭已經達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。應力集中是碳纖維材料的一個問題,所以 F1 賽車的線條如此光滑,沒有任何尖銳的棱角,一方面是空氣動力學的考慮,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盡量避免任何可能的應力集中。事實上,不僅僅宏觀上不能有尖銳的棱角,微觀上也要避免。我們說碳纖維其實就像織毛衣,把一根一根的纖維編織成一整塊材料,那不同的織法有影響嗎?事實上是有的。簡單想想,你用力拽一根繩子,如果一開始是繃緊的,跟一開始沒繃緊,效果是不一樣的。而不同的織法,有的就容易讓這些纖維沒有繃緊,這樣會影響Z終的剛度。同時不同的織法還可能造成局部的應力集中,繼而作為整個碳纖維零件上的薄弱點引發斷裂。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類似的例子,比如毛衣或者棉織的衣服一旦被勾破了,以后這個洞就容易越來越大,這就是因為這個小裂口已經變成了應力集中點。比如下圖就是本田車隊的論文里對比的幾種不同的織法。
也許有些朋友會認為 F1 就是飚車,跟二環十三郎什么的差不了太多。事實上,F1 比的是車隊的技術實力,比的是這些幕后的東西。五十年前沒有一只 F1 車隊擁有自己的材料實驗室,而今天的每一只 F1 車隊都有幾十甚至上百名科學家和工程師,都有自己的實驗室,都從碳纖維怎么編織比較好這樣的問題開始做起。這一切不僅僅是為了成績,更是為了車手的安全。而回顧整個 F1 的歷史,從 1980 年麥克拉倫率先引入碳纖維以來,我們也能看到碳纖維這種材料帶給 F1 這項運動的巨大變化。隨著時代的發展,碳纖維也不僅僅局限在 F1,已經開始出現在很多民用性能車上面。碳纖維帶來的,其實不僅僅是運動性能的提升,也有安全性能的提升。